园区是产业聚集的载体,招商引资的平台,对外开放的窗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州园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史蜕变,基本形成了产业集聚、产城融合、竞相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体系,为全州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园区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面临诸多困难。
对此,我们就推进我州园区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调研,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规划建设上再提升,进一步增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承载力。
一是要做好园区调规扩区。各县市和湘西高新区要以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加快推进园区调规扩区,加强园区发展与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划定功能边界。抓好土地储备,探索实行规划刚性约束与弹性调整并举机制,允许园区根据产业布局需要合理留白,为重大项目落地预留空间。
二是强化筑巢引凤意识。重点抓好“五通一平”、标准厂房、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园区、绿色园区建设,到2022年所有园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州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打造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产业特色园区。
三是探索发展“飞地经济”。鼓励园区开展跨区域合作,发展“飞地经济”,共同建设项目孵化、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服务平台和产业园区,为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创造条件,实现共建共赢。
(二)在产业集群上再壮大,进一步增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
一要优化园区功能布局。根据各园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按照“分工合理、差异竞争、特色发展”的要求,集中力量重点发展2-3个主导产业,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着力形成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体系,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园区。州园区办加强对县市的指导,推动各县市园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避免碎片化、同质化、形成“一县一园区、一区一特色”的发展格局。
二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支持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创建国家和省先进制造业集群,鼓励各县市制订本地区特色产业链建设方案。各园区要围绕主导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坚持企业“物理集聚”与产业“化学集群”并重,加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产业集聚,增强产业聚合度、关联度,形成有竞争力、有特色、有规模的产业集群。要发挥好比较优势,做好传统产业升级和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文章,不盲目追求高大上、高附加值的企业,锲而不舍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全州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超过80%,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州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80%。
三要抓好规模企业培育。把加快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作为推动工业经济扩量升级、提质增效的重点和关键。抓“新字号”规模企业引进,全力支持现有规模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强临规企业靶向培育,从银企对接、供需衔接、要素保障、行政协调等方面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临规企业降低成本、扩大生产、拓展市场,积极促进存量工业企业“小升规”。
(三)在改革创新上再深化,进一步增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竞争力。健全“一权两制一司”体制(一权即经济管理权限,两制即独立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一司即组建独立的园区平台公司),创新投融资、人事、薪酬、财税机制,加快构建与我州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化园区治理体系。
一是园区管理体制要科学化。明确园区管委会为同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双招双引”、项目建设和服务企业发展等主责主业。剥离园区社会事务管理职能,除湘西高新区外,州内其他园区不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交由所在地乡镇(街道)承担。规范园区管委会机构设置,其内设机构实行“大部门、扁平化”管理,确保高效决策、迅速执行、精准落地。
二是园区开发模式要市场化。大胆探索市场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研究增强可经营性资源收益能力、资本吸纳能力、金融对接能力、特许经营能力的有效办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园区平台公司,平台公司为园区开发范围内的开发运营主体。坚持市场化运营,开展市场化招商,支持园区引进战略投资者、专业化园区运营商,采取市场化方式建设一批“区中园”。
三是园区用人机制要多元化。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选优配强园区领导班子,加强部门与园区之间的干部交流、挂职锻炼,着力建设一支讲政治、懂经济、勇担当、年轻化、有活力的园区干部队伍。园区在相关部门批复的雇员数额总量内,可按相关程序向社会公开招聘雇佣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支持园区打破身份界限,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提升干部队伍内在活力。倡导园区薪酬市场化,以业绩论英雄、领薪酬。
四是园区财税核算要独立化。园区可在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单独管理财政收支,实行独立核算,单独编制预算,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管理,并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技工贸总收入30亿元以上的园区设立一级金库。
五是园区“亩产效益”考核评价机制要制度化。各园区要加快建立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单位用地投资强度、税收、销售收入、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等为主要指标的“亩产效益”评价体系。州、县市园区办要组织“亩产效益”考核评价,依据考评结果,实施分档激励和重要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进一步强化约束和倒逼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
(四)要在营商环境上再优化,进一步增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
一是要营造便利的政务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下放审批权限,全面推行“2号公章”模式和“互联网 政务服务”,除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明确规定的,其他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园区,工业项目建设的审批必须在园区形成闭环,限时办结。探索取消预审环节,简化申报程序,由园区管理机构直接向相关审批部门转报。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全流程改革,推行容缺审批、告知承诺制等管理方式。
二是要营造优良的市场环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抓好政策集成,强化政策执行,如数如期兑现惠企政策。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严格规范园区企业检查,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三是要营造高效的服务环境。对于来园区发展的投资企业,按照“一对一”原则,每个园区要明确一名工作人员,提供“店小二、母亲式”的精细化服务,为企业全程代办各类手续。狠抓土地、资金、用电、人才等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要素保障,用心用力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涵养出营商环境的“清新空气”,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企业在更细致、更贴心的服务中获益,安安心心抓生产搞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