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时代,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是湘西州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我州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现实意义
(一)是应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2018年12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明确要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这些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农业机械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我们必须不折不扣的予以贯彻落实到位。
(二)是应对农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目前,农业发展已经由传统农业转向了新型农业,提高农业单位产量,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有效解决农业劳动力相对不足的矛盾,促进农业转型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已经成为新时代农业发展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就必须把农业机械化贯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流通、服务等全链条,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成色,全面实现农业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
(三)是应对湘西州农业发展困境的现实要求
农业,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短板。不仅受地形地貌地质的影响,山地丘陵较多,农业发展资源局限严重;而且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山高坡陡,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这直接影响了我州农业现代化进程。要改变我州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生产规模效应,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好农业机械化在区域、领域、环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让我州农业走出传统的发展困境。
二、我州农业机械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与国家和省相差较大
全州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5%,其中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了71.7%,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22.8%,茶叶、猕猴桃、百合、蔬菜等种养产业在种植、培管、收割、运输等环节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是,与全国、全省相比较,我州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全国、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了70%、50%,全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湖南省水稻和油菜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了76%、60%。因此,湘西州农业机械化建设还依然任重道远。
(二)总体规模发展迅速,但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到2019年底,全州农业机械保有量为25.7万台,农机总动力187万千瓦。但是,结构性矛盾比较严峻:一是农机与农艺联系不紧。目前的农业规划、农业设计、农业生产更多注重农业全流程的农艺,而忽视了与之配套的农机工作,导致农业机械下不了地,农机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农机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农业机械产品适宜我州山区山地特点的农机产品不多,甚至部分特色产业没有农机供给。三是农机内部结构性失衡。小型农机多而大型农机少,生产类农机多而加工服务类农机少,传统农机多而现代农机少。拖拉机、收获机、耕整机、微耕机、种植施肥机械、农产品初加工作业机械、畜牧机械分别占2.88%、0.44%、22.95%、15.64%,0.38%、34.28%、1.93%,总体来看小型机械多而大型机械少,机械功能单一。
(三)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但服务效能发挥不高
目前,全州现有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77家,但是农机服务质量还不高,没有充分发挥效能。一是农机企业培育不到位。现有38家农机销售企业,4家农机生产企业,但农机生产企业没有一家上规模,同时,现有农机企业生产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研发能力不强,经营状况不好。二、是为农机化作业组织服务不够。各类农机化作业组织内部成员较少、规模不大,而且管理松散,缺乏健全、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难以发挥规模作业、集中作业的作用。
(四)保障力度不断加强,但与发展需求存在落差
全州有农机事务中心9个,职工240多人;近10年来,全州累计落实纳入国家各类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12亿元。但是,这些保障还难以满足农业机械化的现实需求。一是规划保障缺乏。农业机械化规划包含在农业产业规划中,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引导与指导性不强。二是人才保障不足。虽然全州农机从业队伍达到3.4万人,以农机服务为主业的农机从业人员8000多人,但是专业化、技术化、综合型的农机人才还较少,农机人才培育也存在培养与使用脱节的现象。三是经费保障存在缺口和机制不顺。我州各级农机事务中心的农机推广、培训、抗灾救灾、农机购置补贴核查、安全监理等业务专项经费基本为0;农机购置专项补贴总量偏少,作业补贴、燃油补贴、维修补贴等还基本没有,且报账机制不便捷,受到了群众的诟病。四是基础保障不力。耕地“小、短、弯”,种植“散、杂、乱”,“宜机化”改造难度大、成本高,机耕道发展滞后,机械转运作业困难,农机标准示范基地建设不够,缺乏引导示范作用。
建议:
(一)出台农机管理办法,统筹领导农机工作
认真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机装备的需求,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紧迫性,将其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农机工作管理和具体实施意见。重点明确建立各级农业机械化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机制以及规划制定,科学引导农业机械化建设。
(二)建设农机大市场,推进农机一站式服务
研究启动农机大市场建设步伐,建设覆盖全州、县市协调的农机大市场。夯实大市场的内涵,把现有农机销售企业和农机生产企业的销售部门集中在农机大市场,引进大型农机企业入驻市场,对农机企业的统一经营、统一服务、统一管理。丰富农机大市场功能,建设集产品销售、足球竞猜app的售后服务、补贴审核发放一站式的市场服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机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三)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培育新型农机主体
出台农机招商政策,引进著名农机生产企业进驻,或引导茂名农机生产企业设立办事处,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壮大农机专业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作业公司等各种形式的新型农机服务化主体。鼓励农机服务的主体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普通农户以及农企构建联合体,促进机具共享、互利共赢,提高机具利用效率。鼓励发展农机保险,加强业务指导,鼓励选择重点农机品种,支持开展农机保险;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机企业和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信贷投放。
(四)培养农机人才队伍,构建农机人才保证
加大各级农机事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力度,引进一批高知识、高素质、高技能农机管理队伍。推进农机人才队伍培养与使用相衔接,农机特岗生培养部门要与农机部门在学理论、学技能、提素质等环节相互沟通,搭建人才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机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遴选和培养农机生产及使用一线“土专家”,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线农机人才队伍。
(五)完善农机保障体系,确保农机化顺利推进
落实好扶持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发展的基本建设投资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资金支持,适度扩大农机补贴的范围,逐步提高农民购置农机的补贴力度。支持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推进机耕道提质升级,改善农机作业配套设施条件,加大机耕道、机库棚、机具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用地支持。加快推广节能高效环保农机装备,着力破解“无机可 用、无好机用、有机难用”的困局。利用网络和大数据,加强农机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州农机网络信息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